8月8日至11日,第11届亚太解剖学大会暨中国解剖学会第39届(2025年)学术年会在中国广州举办。基础医学院亓星荣获研究生论坛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史家明荣获研究生论坛优秀硕士论文二等奖。

亚太解剖学大会(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atomists, APICA)是亚太地区解剖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解剖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该会议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解剖学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此外,亚太地区的解剖学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世界解剖学科的发展。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解剖与临床学者参与,大家围绕解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促进解剖学科的人才培养,这次大会特设研究生论坛。经严格选拔、研究生论文报告、专家提问和评委打分评选等环节,基础医学院刘树伟教授与李曦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亓星同学荣获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周文娟副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史家明同学荣获优秀硕士论文二等奖。亓星的论文聚焦于焦虑障碍领域,介绍了对近红外光这一新型安全治疗方式的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近红外光可通过黑视蛋白Melanopsin(OPN4)进行光响应从而促进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流动,激活成年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改善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导致的小鼠焦虑样行为,为焦虑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和理论基础。史家明的论文汇报了关于抑郁症以及小分子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课题中探究了两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Dendrobine和Erianin可以通过靶向 PDE4B 调节TLR4/PI3K/AKT/NF-κB 信号通路从而缓解青春期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神经元和突触损伤、炎症因子释放、细胞凋亡异常和过度氧化应激。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近年来,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刘树伟教授团队在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情绪障碍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通过高精度脑图谱解析疾病异常机制,为抑郁症等疾病的靶向干预开辟了新路径,论文先后发表于Radiology、NeuroImage和Molecular Psychiatry等杂志。其系统性研究不仅重塑了现代解剖学的学科边界,更在转化医学领域实现了从基础发现到临床实践的高效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