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退休,只说转岗。”话音刚落,张利宁教授眼中跳跃的,仍是那份灼灼如炬的科研热忱与深沉的教育理想。
从临床医学的青涩学子,到免疫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从初登讲台的青年讲师,到桃李满天下的二级教授——四十余载光阴里,张利宁教授在科研与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为中国免疫学发展与医学人才培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荣休之际,她没有离别的伤感,唯有对过往岁月的珍视,对现在免疫学科欣欣向荣的欣慰,以及对未来新一代蓬勃发展的热切期待。

张利宁,博士 ,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自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青年、面上和重点)的函审和会评专家。曾任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山东省免疫学重点学科的主任、山东省感染与免疫强化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免疫疾病与痛风临床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免疫学会理事长,山东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监事。主要从事免疫微环境与重大疾病的研究,重点关注新的免疫调控分子(Pdcd4、IL-37、TIPE2)和免疫细胞亚群(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肿瘤、代谢相关炎性疾病(如肥胖)及神经精神(如抑郁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索了其干预方法。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1项,作为国内合作者完成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杰B)基金2项、作为学术骨干承担国家“973”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子课题3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1项,。近年来在Molecular Psychiatry、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Autophagy、 Diabetes和Molecular Cell等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135篇,其中通讯作者5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逢机遇深研免疫,历艰难笃行初心
回忆起走上科研道路的契机,张利宁教授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时代。本科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她,原本有机会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在毕业时遇到了一个关键转折:最早传达文件说本科生不能直接报考临床硕士研究生。这一规定,让怀揣科研梦想的张利宁教授将目光投向了基础医学领域。
“那时候觉得基础与临床不分家,都是为医学事业服务。”张利宁教授笑着说。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早已在她心中种下了科研的种子,在她看来,无论是在病床前救治患者,还是在实验室破解人体奥秘,都是在为国家的医学事业添砖加瓦,当时专业的氛围更坚定了她的想法——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选择了基础医学方向。而“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让她更加坚定了投身基础研究的决心。
与免疫学的结缘,则要归功于她的导师高天祥教授。“高老师讲超微结构时,特别有感染力。他说解剖学是在系统水平看人体,组织胚胎学是在细胞水平,而电镜技术能让我们看到超微结构,这是更微观、更本质的探索。”这番话像一颗种子,在张利宁教授心中生根发芽。种种机缘巧合下,张利宁教授进入了微生物与免疫领域,从此与免疫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研之路的起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上世纪90年代,实验条件简陋,但是那代科研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张利宁教授至今记得当年做冷冻蚀刻的场景:冷冻电镜一旦开机,24小时不能停;而实验的精细度,又要求她时刻保持高度集中,操作稍有不慎,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累到极致的时候也想过歇一歇,但只要看到实验有一点进展,所有的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只剩满心的高兴。”
科研从不是一条坦途,迷茫也总会在不经意间袭来。张利宁教授人生中最迷茫的一段时光,发生在研究生毕业不久:导师高天翔教授调任至首都医科大学,她留在原单位的电镜室,一下子陷入了“无导师指导、无明确课题”的困境。“那时候课很少,实验室的氛围也不好,加上刚生完孩子,每天围着孩子转,总是觉得生活空落落的,找不到方向。”
但骨子里的韧劲,让她并没有浑浑噩噩的继续下去。转入微生物领域后,她重新找回了状态:“不管是上课、准备实验,还是整理文献,只要有活干,我都特别开心。”那段时间,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让自己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
正是拼劲与韧劲,让张利宁教授取得诸多成就,她研究生期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研究。当时国外已经报道了HPV的两种分型,但针对中国人的HPV亚型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张利宁教授克服实验条件的艰苦,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的超微结构和核酸内切酶对基因进行分型,最终发现中国与国外亚型不同的HPV新亚型,并将其命名为“HPV-2C型”,为针对中国人HPV的研究与治疗奠定了基础。

以人为本守初心,因材施教育英才
“以人为本”在张利宁教授这里,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行动准则。她始终坚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非单纯追求论文的多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不同的成长节奏、性格特点和能力短板,绝不能用一把“统一的尺子”框定他们的发展。
“没有所谓的‘笨学生’,只是有的开窍早,有的开窍晚;有的对问题理解快,有的需要多一点时间消化——本质上都是好孩子。”在她眼中,学生的差异从不是“差距”,而是需要“因材施教”的信号。无论是带本科生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是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她从不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学生顺境时,她会及时鼓励,帮他们找到“更上一层楼”的方向;学生遇挫时,她会陪着一起分析原因,手把手解决问题。这种“不施压、多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科研路上少了焦虑,多了底气。
曾有一位在职研究生跟着她学习,工作、学业、生活的三重压力,让这位学生无数次想过放弃。张利宁教授了解情况后,没有说教,只是轻轻鼓励:“先竭尽全力试一试。”她不仅在科研上提供精准指导,还在生活中处处关心——帮学生协调时间,听学生倾诉压力。在她的陪伴与支持下,这位学生重新振作,慢慢平衡了工作、生活与学业,最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拿到了硕士学位。
在张利宁教授看来,作为老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科研方法,更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他们成为‘有温度、有底线、三观正’的人。”
她尤其重视学生“道德底线”与“家国情怀”的培养。“你首先是中国人,要爱国;在咱们国家,要拥护党的领导,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科研、做医学的根本。”和学生交流时,她总会不经意间传递这样的理念。她常说,科研工作者不能为了追求论文、基金而突破道德边界,不能忘了“为社会做贡献”的初心。
她也格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不赞成学生“一心只做实验,不顾生活”的她,还会跟学生开玩笑:“研究生阶段不仅要会做科研,还要会谈恋爱,不然毕不了业哦!”这句玩笑背后,是她对学生“平衡生活与科研”的期许。她知道,年轻学生容易被学业压力困住,甚至产生焦虑情绪,所以总会默默观察他们的状态——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就主动找对方谈心,帮他们走出迷茫。“看到学生顺利毕业,能在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幸福的生活,健康快乐地实现自我价值,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千仞高台起垒土,万里鹏程自此展
从“平平无奇”到“全国前列”,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的发展就像一部奋斗史。作为免疫学系的首任主任,张利宁教授亲眼见证了学科从弱到强的蜕变,也为学科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2000年前后,山东大学与山东医科大学等院校合并,当时的免疫学科条件十分简陋。张利宁教授回忆:“当时她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由于选课学生太多,只能从别的地方搬来桌子临时拼凑。当时实验室条件也差,那时候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都往国外走,留不住人。”
但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张利宁教授和团队成员也从没想过放弃。他们抱着“团结拼搏”的信念,一边四处争取资源改善条件,一边潜心科研与教学。“那时候没有课题,我们就自己找方向、查文献;条件不好,我们就想办法克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免疫学系慢慢开始欣欣向荣:实验室条件不断改善,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越来越多优秀人才选择回国,加入山大免疫团队;学科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科研水平、教学质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今,山东大学免疫学科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优势学科,排名稳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各个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肿瘤免疫、神经免疫、心血管免疫等交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教学方面,成为全国少数同时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慕课的学科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现在我们的科研水平一点不比国外差,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国外。”张利宁教授自豪地说。现在的学院不仅拥有与国外同步、甚至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还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这与张利宁教授刚加入免疫学系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她看来,免疫学系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团结、拼搏、创新、乐业”的精神传承。“不管大家在学术观点上有什么不同意见,只要到了大是大非面前,总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对于学科的未来,她充满信心:“现在的年轻老师都特别优秀,有想法、有干劲,加上学校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我相信山大免疫学系会越来越好。”
薪火相承传大任,期寄后浪启新天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回顾自己四十余载的科研与教育生涯,张利宁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希望能给年轻一代一些启发。
她认为,年轻学子首先要学会“丰满自己”,把知识与技术基础打牢。“研一阶段特别重要,一定要抓紧时间补全知识漏洞,不管是专业基础课还是实验技术,都要学扎实、学透彻。”她强调,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太快,“终身学习” 不是选择,而是必须:要多读高分文献,不仅学研究思路和技术,更要了解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还要多听学术报告,“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的,都值得去听——说不定哪句话、哪个观点,就能打开你的思路,给你新的启发。”
其次,要培养创新思维,敢于打破惯性认知。“不要总困在现有的框架里,要学会想‘不一样的东西’。”她举了两个例子:有团队研究细胞增殖时,别人都只观察72小时的结果,他们却坚持观察更长时间,最终发现了细胞增殖后的凋亡现象;她自己的团队研究自噬时,别人只关注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他们却进一步探索了溶酶体的再生机制。“其实很多创新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敢想、敢试,勇于打破‘大家都这么做’的惯性思维。”
对于即将开启的“转岗”生活,张利宁教授依旧充满热情:“我还能继续为团队出出主意,给学生们搭搭手,换一种方式为免疫学事业、为社会做点贡献。”
从鲜衣怒马的青春年华,到眼中刻满岁月痕迹的深耕时光,张利宁教授把四十余载的人生,悉数献给了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与教育的三尺讲台。在科研领域,她以严谨的探索突破学科瓶颈,用扎实的成果为免疫学发展铺路;在育人路上,她以言传为灯、身教为炬,把知识与信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她用半生坚守与满腔热爱,写下了“师者”最动人的注脚。
如今,虽要与熟悉的实验室、朝夕相伴的讲台作别,但她对科学的执着、对教育的赤诚,早已融入山东大学免疫学的精神血脉,将永远激励着后辈在科研与教育的征途上勇毅前行,为国家基础医学事业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