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纯粹的学术追求,一颗平和的进取之心,赵伟教授用对医学免疫学朴素的热情,诠释了解析生命的使命与梦想,展现了基础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创新性、好奇心以及对后辈们最殷切的期望。
赵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首批齐鲁(仲英)青年学者,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山东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副主委、山东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病毒感染与固有免疫研究,揭示抗病毒固有免疫活化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at Immunol、J.Exp.Med.、Nat. Commun、Sci Adv、PNAS等杂志。
尽其所长,解析生命
90年代,免疫学正处在发展史上第三个高潮,学科开始侧重研究各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经过了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免疫学的重要性。赵伟教授本科阶段免疫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对免疫学情有独钟,而是在在逐渐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做临床医生也好,做基础的科研也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才是推动你做事情的一个很大的因素。”从事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科研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驱使他做下去的不竭动力。
提及免疫学这门学科,赵伟教授用“解析生命“来概括它。基础科研服务于临床,而免疫系统是生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免疫学这把钥匙去积极探索生命,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使免疫学在临床诊治中大放异彩。
潜精研思,行稳致远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机体稳态失衡引起的,而机体的稳态又常常被病原微生物打破,比如病毒感染。“我们如果能用利用一些共性的机制来防控病毒,比如说不管什么样的病毒,不管它怎么突变,它侵入机体之后总归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可能并不是病毒而是我们机体的反应”赵伟期望通过病毒感染作为一个切入点去解析免疫系统的一些核心的基本的问题,从而为更多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
科研自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赵伟教授把科研比作在一个黑盒子里摸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摸到,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一次两次摸不到的,摸不到需要我们调整方向重新去摸;假设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所以科研的过程需要大胆假设之后认真求证,在一种假设行不通时再换另一种可能的方向;除此之外,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也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科研路上肯定会有各种的不顺利,科研人需要具备平和的心态,才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不忘初心,步步成长
从最初接触免疫学决心扎根,到点点耕耘渐行渐远,赵伟教授谈到,在近几年的科研生活中,自己始终将“不忘初心”作为座右铭,敦促自己思考更本质的问题。随着年龄和科研阅历的增长,赵伟认为如今的自己对于免疫学科研的态度与初入门槛时大有不同,曾经求学阶段会把重心放在论文发表,如今更侧重思考免疫学学科本身仍存在的未解难题。从被动到主动,赵伟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鼓励自己的是对免疫学的兴趣与好奇心,现在的他认为在免疫学耕耘如同破解一串生命奥秘的密码,尝试解释生命的过程总是充满成就。
感恩团结,源远流长
从师长的角度出发,赵伟教授由衷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继续从事科研的期望,希望免疫学研究的接力棒能在下一代年轻人手中继续传承。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科研生涯,赵伟认为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获得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懂得感恩以及团队团结的氛围熏陶。赵伟说,师长的每一句叮咛的背后都是一段宝贵的阅历,在日复一日的谆谆教诲下,团队的科研风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在未来之路上少走弯路。作为一位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师,赵伟认为学习知识和讲授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在年复一年教授免疫学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与初为人师时不同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相长”,赵伟教授对免疫学拥有了更加全面整体的认识,为自己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无论是对自己故事的讲述,还是对学生的勉励共情,赵伟教授眼中始终闪烁着对免疫学热爱的光芒,他用和蔼的笑容和亲切的言辞让我们看到了扎根基础医学的科研工作者平和的内心与博大的胸襟,看到了为解析生命而不息奋斗的赤子之心。